报告加速利多,大豆调整之后再看牛市
2013/2/27 14:13:45 来源:
 

一、美国数据大幅下滑,报告再现利多。

1、大豆新年度平衡仍紧张

美国单产情况

美国单产

8月数据

市场平均预期

预期范围

7月数据

去年数据

玉米

123.4

126.2

117.6-134.0

146.0

147.2

大豆

36.1

37.2

32-39

40.5

41.5

美国农业部报告:8月月度作物报告数据显示玉米和大豆单产减产幅度较大,超出市场预期,全面利多。玉米和大豆的库存数据创下了17年的新低,而库存消费比更是创下了历史记录。

2012年度美国谷物库

 

8月数据

市场平均预期

预期范围

7月报告数据

玉米

1021

951

789-1183

903

大豆

145

153

95-189

170

2011/12年度美豆年末库存1.45亿蒲式耳,该值七月预测1.70亿蒲式耳;2012/13年度单产36.1/英亩(七月为40.5蒲式耳),种植面积7610万英亩不变,收割面积7460万英亩(七月预测为7530万英亩);总产量26.92亿蒲(七月30.50亿蒲);美国出口由13.7亿蒲式耳调减至11.1亿蒲式耳,该数值低于市场预期;期末库存由七月的1.30亿蒲式耳调减至1.15亿蒲。在一个月内这样的减少幅度是罕见的,所以投行的价格预期也随之上涨。农场平均价格预测区间也由13-15美元/蒲式耳调高至15-17美元/蒲式耳;高盛也将未来3个月大豆价格预估上调为每蒲式耳20.00美元。花旗银行将未来3个月大豆价格预估从16.50美元上调到了18.75美元/蒲式耳。

在数据分析上,我们看到大豆数据对于后市更为利多。库存减少到仅为1.15亿蒲式耳,仅够消费几个月的。到20133月,美国的大豆库存预计将降至1500万吨左右,比今年同期少一半多,常态为3500-3700万吨。这种库存消费比结构使得平衡异常紧张。从全球供求平衡表上来看,居然在南美大豆增产是大概率条件下,全球大豆库存仍然出现这样的下滑,这充分说明了今年大豆面临的形式可能比玉米更为严峻。而目前大豆价格不管从历史角度来看还是从与玉米等其他农产的比价看,都是出于低位。后市仍有进一步炒作的空间。

2、玉米高价抑制消费需求

今年美国玉米的亩产预期被下调至123.4蒲式耳,低于上月的146蒲式耳及市场平均预测的126.2蒲式耳。玉米产量下调至107.79亿蒲式耳,大幅低于平均预测的109.71亿蒲式耳和上月预测的129.7亿蒲式耳,去年同期的数字为123.58亿蒲式耳。旧作玉米的库存预期调至10.21亿蒲式耳,为8年来新低,而2012~2013年度玉米库存料为6.5亿蒲式耳,为17年来低位,且比7月时预估的11.83亿蒲式耳低了近50%。虽然今年北半球的旱情最先反应在玉米的减产上面,使得玉米价格在期货市场独领风骚一时,但是从数据上来分析,减产还没有造成新年度整个玉米平衡的打破。高价格使2012/13年度玉米需求量进一步下调,预测美国玉米总需求量减少15亿蒲式耳,达到112亿蒲式耳,创6年低点。其中仅用于乙醇生产的玉米需求量就下调4亿蒲式耳。出口预期的幅度减少都很可观,加之对2011/12年度结余库存的上调,反而让玉米新市场年度的库存数据高于市场的平品均预期区间。市场已经对于减产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在价格上予以反映,所以玉米就失去了引发更高的期货价格的动力。

二、中国情况。

1、大豆拍卖增加阶段供给,但是需求仍在

根据船期预计8月份我国进口大豆到港量约450万吨,910月份进口量均低于400万吨,明显低于上半年月均进口量484万吨,亦低于单月进口大豆平均压榨量的470万吨。当前沿海地区进口大豆库存在600万吨左右,后期进口大豆库存下滑及部分中央大豆轮换进入市场,加之10月后国产大豆上市,都将弥补进口数量的减少,国内供给不会紧张。8月的美国减产报告或许支持中国每两周一次的临储拍卖继续保持火爆。最近三次的国储豆拍卖都非常火爆,82日在安徽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及其联网市场举行的国家临时存储东北大豆竞价销售交易会圆满结束,交易会计划销售东北大豆400907吨,全部成交,成交均价4381/吨。2009年临储大豆收购价格为3740/吨,2010年临储收购价格为3800/吨,2011年收购价格为4000/吨,均明显低于当前市场价格,亦低于近2周临储大豆拍卖成交均价。据粗算,临时大豆储备800万吨左右,国产大豆固定储备150万吨、进口大豆固定储备300万吨左右。据悉未来一段时期,国家将每2周竞价销售一次临储大豆,每次竞价销售数量约为40 万吨。如果全部成交,相当于每月增加80万吨供给,将弥补进口大豆到港减少的缺口。

炒作美国干旱天气致使单产减少,已经基本结束,对于供给不会有大的变化,新的炒作题材可能就是中国需求。由于国产大豆与进口豆的价差关系,使得油厂会加大国产豆的榨油用量,进一步支撑国产大豆的价格。中国的需求从2007年进口3782万吨以来,稳步增长,明年的进口美农业部预测为5950万吨,近6000万吨的进口量无疑是期货盘的上涨主动力。中国最近购买的29万吨2012/13市场年度交货的美豆也对国际市场构成支持。

2、玉米虫灾不会像想象的严重,不支持价格大幅上涨

最近半个月来东北、华北的玉米粘虫成灾的消息不断传出,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笔者认为,虽然粘虫的灾害显著,但是不会对我国的玉米总产量造成大幅度影响。

1)天气原因造成虫灾显著

其实每年都会出现玉米粘虫,只是今年受灾面积较大,虫害略显严重,造成这种原因是适合玉米粘虫产卵及生长的气侯条件为温度1925度,湿度大于50%以上。在7月份华北、东北出现了大面积降雨,造成了已经喷洒除草剂、农药的地块被雨水短时间内大量冲刷,农药随着雨水流失,效果明显减弱,不利于控制病虫害;还没有喷洒农药的地块被迫推迟了喷洒时间。大雨过后地垄间湿度大于50%,温度适中,这种合适的生长条件使得玉米粘虫大量繁殖,形成了成片的灾害。

目前粘虫受灾的面积大约在3000万亩左右,占到整个东北、华北地区玉米播种面积的10%。但是,这并不代表这3000万亩的产量会绝收。市场预计这次虫灾对产量的影响最小值在50万吨,最大值在150万吨,那么相较于今年整个玉米1.9亿吨左右的总产量来讲,整体影响不是很大。目前玉米播种区仍有持续的阴雨天气,温度、湿度还是有利于玉米粘虫的生长发育,所以要抓紧时间进行灾害控制。只要我们能够在目前加紧喷洒农药,做好防护措施,粘虫的灾害就不会继续扩大。

2)成本因素推动价格上涨

由于虫害的影响造成了受灾地区要进行二次、三次农药喷洒,从而产生了人工费用、农资费用,相对的使得玉米价格有部分成本的推动。

3)资金的关注

由于虫灾的炒作使得游资对于玉米品种的关注度较高,且农产品的刚性需求使得整个农产品板块,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之下更容易受到资金多头的关注。但是我们要看到整个玉米大的平衡并没有因为这次虫灾而产生变化,从基本面角度来看,支持玉米大幅上涨的因素我们并没有看到。

三、今后的走势

目前处于8月中旬,正式北半球农作物青黄不接的时候,旧作物在不断的消耗,新的作物批量供给期还未来到。那么这时候加上炒作因素价格大幅下跌的可能性我们看不到。但是价格由于前期天气升水及近期的虫害炒作已经处于高位,再继续上涨的动力也显示不足,整个价格可能会在新作物大量供给时出现价格低位。

8月底之后,美国大豆定产以及南美新豆产量大幅恢复预期很可能导致价格大幅回调。短期至中期来看,供应降低担忧可能暂时缓解,价格预计维持宽幅震荡。CBOT三月大豆合约持仓不足82000手,4亿蒲式耳(约1100万吨),但十一月合约持仓为36.7万手,这样有可能在明年3月前,美盘大豆期货持仓量远远高于美豆实际库存,这极可能导致CBOT大幅震荡,即使南美豆农有创新高纪录的大豆库存,受制于运力,将无法交割。南美现货市场和美国期货市场将产生脱节。(油世界称,20128-12月巴西可能将从邻国进口60万吨大豆。两周前南里奥格兰德和巴拉那州政府授权进口30万吨大豆,两州分别从乌拉圭和巴拉圭进口大豆。)我们或许看到2012/13年度上半年预计市场将通过高价格来抑制需求从而减弱供应缺口的影响。

在新的年度到来之后,由于大豆和玉米的基本面紧张程度不同,所以我们认为大豆有可能是资金持续关注的一个品种。

相关信息
  • 网站二维码
  • © 2014 版权所有:上海食品网 本站所发布的所有新闻、信息、图象均归上海食品网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08室 电话:62291296 技术支持:上海商情
    备案号:沪ICP备05004888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