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7/18 11:44:55
来源:
近年来,国家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综合货币、财政、汇率、储备等多种手段出台宏观调控措施,目的是使国内农产品市场保持量足、价稳、质优,稳定农业生产和粮食总产量,保持物价基本平稳。而与社会大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略显寂寥,农产品网上交易的规模、品种、经销商和技术支撑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同期工业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本市推进经济转型的背景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已渐渐成为一块短板。目前,上海正着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智能化、信息化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2年,上海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超过7815亿元,同比增长41.9%,占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14.5%。按照“十二五”发展规划,电子商务将成为本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亮点,将创建10个要素集聚、政策创新、产业集中度高地电子商务集聚区,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将超过1.2万亿元。
一、本市在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中的主要工作
我们认为,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应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并实施,涵盖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各个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一次革新,包括信息采集、网上交易、追溯体系、新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等方面。近年来,本市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推进。
1、搭建网上农产品交易平台。自2007年以来,我们结合上海实际和近年网上农产品交易特点,充分利用商务部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会这一平台,与有关部门及涉农企业沟通协商,收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为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建立对接的桥梁,解决农产品销售难,促进农民增收。通过网上对接,实现农产品成交额近20亿元,成交量16万吨左右,受益农户达到6000余户,交易品种包括蔬菜、瓜果和粮食制品等。对接活动不仅有利于农户出售自己的农产品,而且有利于丰富上海农产品市场,给上海市民餐桌提供全国各地优良的农产品。
2、创建食用农产品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对批发市场、标准化菜市场、商超卖场等开展农产品采价工作,了解市民消费需求量较大的主副食品在不同渠道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进行梳理分析及汇总,形成流通信息报告。采价范围涵盖主副食品中的蔬菜、猪肉、粮油、豆制品、水产五大类,监测样本点涵盖全市13家屠宰场、10多家综合性、区域性或专业批发市场,10区50家标准化菜市场、4家重点大型商超卖场。品种包括青菜、鸡毛菜等郊菜,大白菜、黄瓜、土豆等客菜,活鸡、生鲜猪肉、草鱼、带鱼、内酯豆腐、优质大米等近50个品种。对目前市民消费量较大的主副食品在流通中生产、批发、配送、零售等多个环节中的信息进行监测,有效分析行业信息,真实反映上海主副食品市场情况,对研究主副食品流通发展趋势、发布市场预测、预警信息和进行市场调控的政策决策提供建议。
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搭建农产品检测、交易电子结算平台。本市江桥批发市场、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江杨批发市场等重点批发市场为更好地发挥“龙头控制源头”的作用,将食品安全检测关口前移,分别与国内主产区签订安全检测协议,如山东苍山、内蒙古太仆寺旗、江苏南通、浙江平湖、云南元谋等地,实行安全检测结果信息共享,将检测关口前移到生产基地和产地市场,指导农民安全使用农药,进一步做到了源头控制,为产地政府和菜农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同时,本市主要批发市场以进场登记系统、电子称重系统、电子结算系统、财务电算化系统、电子大屏幕显示系统和电子交易计价系统等为基础,搭建信息管理平台,用网络或短信的方式向全国发送商品交易价格、市场交易行情等信息,实现安全检测前移,龙头控制源头。
4、鼓励多种形式的农产品网上销售。农产品网上销售对于开拓电子商务的内涵有极其深刻的作用,在国内农产品生产比较落后、集约化程度比较低的现状下,通过引导和宣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一是大力发展宅配送形式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依托居民小区附近的加盟门店,通过网上订单,分区域配送,客户就近领取的方式开展交易。宅配送形式能够在品质、损耗和库存上得以有效控制,不少电商企业还通过QQ群、飞信、电话订餐的方式开展。目前1号店、易果网、上农信(菜管家)、多利农庄等都是这种模式。二是发展农产品经销商网上销售。本市大卖场超市已将生鲜农产品作为超市经营的重要一环,通过现代企业管理,生鲜直采成本和仓储物流损耗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为农产品网上销售打下基础。不少卖场、批发市场逐步开始涉足农产品网上交易,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上农批、蔬菜集团、农工商超市等。
二、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性支撑亟待完善
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以及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为企业提供多种途径的解决方案,然而网络能够加快农产品的信息流和资金流的转速,但却不能解决农产品流通的线下瓶颈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因素。
1、农产品冷链物流还不健全。农产品从生产合作社出来以后,会进入流通体系,无论是农超对接、农贸对接还是经销商渠道,对农产品而言,物流成为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环,很多农产品流通由于物流特别是冷链物流不健全导致质量产生问题。农产品和传统的3C产品、鞋帽、服装不同的是,物流的折损、保鲜都非常关键,每种农产品都有其相对比较稳定的物流辐射范围。农产品在收购、运输过程中损耗已达20%,进入市场或超市销售的过程中又损耗约达10%,这都将进入成本,再加上冷链物流系统,导致终端农产品售价不断上升。对农产品来说,物流是亟待解决的瓶颈。
2、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还有待提高。国内农产品生产标准问题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道门槛,与国外同类农产品相比,国内的农产品尽管品种、品质不错,但在采收时不分规格、等级,通过简易的包装就拿到市场上销售,不仅销售得慢,而且价格低。农民收入一般要减少30%左右。农产品标准化首先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市场准入门槛,以保障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其次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规格,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优质化、规格化的要求。做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有效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电子商务奠定基础。
3、农产品品牌建设速度跟不上网络的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产品信息化的表现形式,要求农产品生产流通全面升级,以农产品生产组织化推动标准化、以标准化推进市场化、以市场化推进品牌化、以品牌化实现信息化。就本市而言,2012年底全市6000多家农业合作社69%实现了组织化,42%的农产品实现了品牌化,但目前的农产品品牌存在散、小、杂的情况,品牌集中在肉类、粮油、豆制品和鲜奶等,蔬菜、水产品品牌率较低。在农产品的品牌推进上需要农商联手,既要有农产品生产品牌,又要有流通品牌,二者缺一不可。
三、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见解
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是对传统交易方式的有益补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供求双方提供一个接洽、交易的平台,借助网络优势,信息能快速、直接、有效地在双方间传递,省去不必要的环节,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也能为供求双方获得切实利益。国家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产品电子商务无疑成为“四化”聚集一身的一大产业,有其广阔的发展前途,需要的是细致缜密的工作思路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
1、加快诚信体系建设。不久前,商务部在上海召开诚信工作会议,要求动员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参与诚信建设,重点围绕确保商品质量、提升服务品质、坚持诚信经营、树立商业品牌等四项建设任务,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诚信体系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国内农产品在交易过程中以次充好、假冒名牌,甚至违法经营的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在互不谋面的电子交易领域,更容易滋生道德风险。只有建立诚信为本、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社会信用环境,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电子商务平台对电子商务主体开展信用评估,才能实现电子商务信用信息与社会其他领域的信息交换和共享。
2、建立交互式农产品信息平台。一是建立国内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综合数据库,将有关农副产品产地、品种、数量、质量检测的方面的信息进行梳理。同时完善本市批发市场基本情况数据库,并将市场交易情况进行动态跟踪。二是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的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如网上交易诚信档案和网上安全支付系统,以及农副产品质量档次评定标准,通过信息化手段保障农副产品网上对接顺利进行。
3、循序渐进推进B2B、B2C交易 。B2B是供应商和批发商间进行交易的一个平台,供需双方能及时发布农产品信息,寻求合适的合作伙伴,适用于大宗农产品交易。B2C以广大消费者为购物对象,利用这一平台,实现在线订购各类农产品。就目前而言,要优先发展B2B交易,待时机成熟后再推广B2C模式。发展B2B模式,道德风险依然存在,必须强化对用户的身份认证,严格核实注册资料和买卖双方相互评价信誉,一旦发生欺诈行为,保证能追查到相关责任人。
4、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增加农产品品牌覆盖面,要从一块肉、一滴油、一粒米、一棵菜、一条鱼抓起,理顺农产品流通链条,做到纲举目张。二是围绕食品安全建立品牌。将引品牌入市和品牌化经营成为食品卫生安全的抓手,推进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品质优良,市内外知名,价格公道的主副食品品牌,确保市民消费安全。三是研究借用品牌的管理枝术,提升农产品管理水平,把引品牌入市与借品牌管理结合起来,借船出海,提升农产品管理水平。
总之,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不仅是对农产品传统交易方式的创新,也是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能够优化农产品流通方式,实现多方共赢,并为今后农产品流通企业跨国采购和销售奠定基础。因此,可以说,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