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作物将陆续上市,豆类价格短期回调。
1、美国月度报告大幅上调产量,豆类价格出现回调。
根据美国农业部10月11日发布的10月供需报告,美国大豆主要产区由于9月份后期天气良好,使得大豆优良率有明显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美豆单产,因夏季干旱导致的美豆减产得到关键性恢复。同时播种面积增加的消息得到最终确认,受到播种面积增加以及单产提高影响,美国农业部预计美豆产量环比预估增加了2.26亿蒲式耳至28.6亿蒲式耳,产量增幅达到8.58%。由于大豆已经进入大量收获期,所以一般来讲10月份的估产与次年1月确定的最终产量误差极小。
单位:蒲式耳/英亩
美国单产 |
市场平均预期 |
预期范围 |
上月数据 |
去年数据 |
玉米 |
122.7 |
119.9-127 |
122.8 |
147.2 |
大豆 |
37 |
35.5-38.5 |
35.3 |
41.5 |
总产量由26.34上调了2.26亿蒲式耳;单产由35.3上调至37.8蒲式耳/英亩;种植和收割面积也同时上调,调整的幅度之大尤为罕见,可以媲美于8月份减产的报告。这个报告可以看做是7、8月份美豆主产区干旱炒作的“闭幕”,天气因素只能等待南美大豆主要生长周期的到来。
要注意的是该报告也上调了出口数量,全球买家特别是中国表现出购买美豆的旺盛需求(报告将中国进口大豆由上月的5950万吨上调至6100万吨,突显了中国的旺盛需求)。每周四的美豆出口销售报告显示,中国购买美豆的进度明显快于往年,截至10月4日当周,仅中国购买新年度美豆累计已达到1479.81万吨;自9月1日起的新一个年度里,美国共销售累计2400.33万吨大豆;按9月报告中的全年计划销售2871万吨,目前已完成83.6%出口计划。就是按照10月报告将出口上调2.1亿蒲式耳至12.65亿蒲式耳,将全年出口计划上调至3443万吨,也已完成69.7% ;出口销售进度仍然明显快于往年。新豆的出口销售完成的如此迅速,使得投资者的焦点定于下游消费上来。
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将美国大豆和豆类产品价格预测也下调。预测美国2012/2013年度大豆年度农场平均价格为14.25—16.25美元/蒲式耳。预测豆粕价格为470—500美元/短吨。预测豆油价格为53—57美分/磅。
2、南美天气目前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虽然不断有传言称中国又购买了3—5 船美豆,但是美盘大豆价格还是出现了大幅调整,固然有很大的因素是美豆产量上调,但是南美的天气也“推波助澜”,市场的关注重点转至南美的播种天气以及现货需求。近几天巴西气象机构Somar称,未来几天一股冷空气前锋将从巴西南部向北部移动,将给中西部以及东南部带来大范围的降雨。Somar公司气象专家称,虽然此次降雨量可能不多,但是冷空气前锋将把亚马逊地区的湿气带到中西部和东南部。降雨将有助于农户进一步加快大豆播种步伐。
二、国内大豆下游消费疲软。
1、豆粕高价难以维系。
今年我国豆粕高价格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从6月份开始,各大饲料企业纷纷改变饲料配方,降低添加豆粕比例,加大小麦添加量,甚至有的企业出现了0豆粕配方饲料。伴随着玉米新作的大量上市,今年全国玉米预计是增收300万-500万吨,豆粕再次上行的压力较大,高价抑制需求的作用比较明显。
2、进口油脂油料增加,库存较高。
A、大豆进口创记录
10月15日国家粮油信息数据公布, 2011/12年度(去年10月到今年9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5923万吨,较上年度的5234万吨大幅增加689万吨,增幅为13.2%,这是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第8年创历史最高纪录。
B、后期棕榈油供给充裕。
由于季节性供应因素,第四季特别是10—11月为棕榈油全年产量最高峰度,大主产国印尼和马来西亚均迎来产量增长期。根据10月10日MPOB公布的数据,9月份马来西亚棕榈油产量达到200万吨,同比增加7%,比5年均值增加22%。而两国由于高产油棕树量同比大幅增加,加上今年降雨配合良好,四季度马来西亚产量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政策抑制部分需求导致库存数量上涨。今年棕榈油消费的最大特点在于国家加强了对食用油的管理。导致棕榈油消费中占50%以上的棕榈油食用消费出现大幅下降。无论是油脂品牌加工商还是散油加工,棕榈油的搀兑需求均出现大比例回落。由于消费疲软,棕榈油商业库存大幅上升,截至10月12日,国内棕榈油商业库存达到70万吨,而去年同期仅40万吨,库存同比增加75%。目前棕榈油库存已经达到极度饱和,各大港口油罐胀库现象突出。后期棕榈油消费将随着全国各地天气转凉而大幅降低。
C、贸易利润刺激进口。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棕榈油出现了进口顺价局面。短暂的盈利空间将吸引贸易商进口棕榈油。以10月11日马盘推算,棕榈油远月到港价6560元/吨,远低于大连的7000元/吨以及现货价格的6700元/吨。豆油进口贸易状况与此类似,截止到10月10日,以CBOT盘面加上一定的现货贴水计算,豆油远月到港成本为8990元/吨,远低于大连的9210元/吨以及现货价格的9200元/吨。因此无论从豆油的进口利润还是棕榈油的进口利润来看,都将高达200元/吨,这势必会刺激油脂进口。目前豆油商业库存在130万吨左右,比去年同期高近40万吨。进口油脂顺价将导致本已高库存的国内油脂市场积弱难返。
虽然豆类价格近期受到种种不利的影响,但是我们要注意从库存消费比上来看,这4.5%左右的库存消费比仍然是近40年来的较低水平,大豆供求紧张程度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新豆总供应仍小于2011/12年度的总需求。如果美国大豆价格下降过低导致种植收益继续下降,只能让来年的短缺局面再次上演,紧平衡的局面也会把未来大豆价格推向更高。大豆价格的再次牛市虽然还需要南美天气和下游消费的指引,但是长期目前仍未谨慎看好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