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20 12:40:56
来源:
袁亚祥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水果批发经营全面放开,国有、集体、民营经济互为补充,形成了不分行业与条线,只要有相应的场地和经营人员,就可经营的格局。目前,上海共有各类水果批发交易市场140多家,并形成了果品配送连着大卖场、连锁经营、网上销售等多渠道营销网络。市场琳琅满目,四时瓜果飘香。但是,笔者认为,只要做好工作,还有消费空间可以拓展。
1、全面提升新鲜瓜果质量,让消费者吃到放心水果
我国是水果生产大国,年产量一直保持在7000万吨(不含西甜瓜产量)左右的水平,占世界总产量的14%强。可在这7000万吨的总产量中,只有70%左右属于商品果进入鲜销市场,其余鲜食不过关的产品只能用作加工产品。为此,呼吁政府有关部门运用行政手段对不达标的水果生产进行干预。有条件的地方应组建优化水果品质的专业队伍,从生态环境、施用肥料、喷洒药剂等方面都要按照绿色无污染的要求进行统一指导,责任到人。最好实行农场化的操作模式发展现有水果生产,并对现的在田种植的水果品种进行优化。对于商品果的上市销售,要象对待工业产品那样严格把关。
我国每年有20多万吨、1000多种农药施用于农作物,有些甚至是违禁药物,虽说用在水果当中的农药数量没有这么多,但其不按配比和准入时间施用依然是水果生产领域里的一大顽症,也为水果安全标准的制定及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严格按照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质量标准,实行水果安全性评价检测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有效地检测和控制水果污染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扩大花色品种种植比例,使选水果有余地不成空话
我国的水果数量从总体上来说,富足有余,但结构不尽合理,即上市旺季时囤积太多,淡季时品种单调。如每年的3-7月份,是水果生产处于青黄不接的季节,再加之受到前期低温后进入盛夏高温多雨的影响,特早熟品种的大宗水果柑桔、苹果和梨正处于生产淡季,数量又是少得可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人来客往频繁,水果消费不是小数目。有鉴于此,专家谏言说,应发挥我国地大物博的优势,组织科研攻关,在有利于季节栽培的地区扩大引种面,从而扭转淡季时市场供应的短缺,丰富市民的果盘子。上海的水果经营企业,应当主动走出去,在外地建立自己的基地,分门别类组织生产,按需调拨。
3、打造品牌突出重点产品,留住回头客提升销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消费者有相当多的人都讲究品牌消费,认准了某一个牌子,坚定不移地消费下去。因此,要针对目前国内市场出现的同一地区、同一品种,一下子冒出诸多品牌的现象,应及时予以整合,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营销办法,至少以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县确立同一品种的水果为一个品牌,不搞品牌政出多门。应集中优势资源,统一包装,做大做强。沪郊水果生产基地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我们应把品牌建设同商务旅游联合在一起,让沪郊的名特优新水果紧紧地拉近上海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距离,吸引更多的回头客来沪参观考察。
4、保鲜过硬不使商品变次,立足确保常年市场有供应
无论从保证水果质量不受影响考虑,还是从确保市场供应出发,商业部门应会同生产单位结成广泛的联合,产销衔接,以设施优势,把采摘的水果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冷藏链的衔接,及时存放在冷库,并通过科研单位实施全程保鲜。特别是对一些营养价值高,有保健作用的水果,适当延长保鲜时间,以确保市场常年有供应。上海的皇母蟠桃,南汇水蜜桃,上海蜜梨,伊丽莎白、西莫洛托甜瓜等知名品牌水果,不仅在上海是出了名的,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如何把这些水果延长供应期,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市场观念强不强的问题,因此,应通过科技攻关的形式,做好科技保鲜的同时,组织反季节生产已是刻不容缓。
5、发展加工业寻水果出路,满足多样化的消费群体
面对越来越大的鲜销压力,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组织及其外来企业进行多方面的投资、创业,一方面可满足人们的多样化消费,另一方面也鼓励农民多生产适合加工产品的原料,加快鲜果的多渠道分流。
当然,要使水果销售保持长年不衰的态势,还应做到新奇品种“国外没有中国有,国外有的中国优”,特别要有计划地向鲜食加工两用品种的水果方向发展,并形成生产、加工、贮藏、冷链、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模式经营,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为上海果品商业行业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