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20 12:37:39
来源:
——对2012年上海食品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韩根初
2012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面对国内外各种不确定的经济环境和挑战,上海食品产业既存在继续保持平稳运行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确保食品安全的重大压力。全市食品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创新、创优、创业和谐稳步发展,创造新的业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委十次党代表大会召开。
一、面临发展环境
国际方面:全球食品格局正在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低能耗、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使我国有可能利用产业国际转移的机遇,吸收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并通过消化吸收,创新,提高食品行业整体科技装备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上海食品业与全球食品行业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三资”企业年总产值占上海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40%以上,食品业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
国内方面,党和政府将食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城乡人民对食品消费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上海年消费主副食品达1300万吨以上,2010年“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820亿元。同时,本市人均收入进入中等以上阶段,居民对食品消费加快向健康型、享受型、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食品消费进一步多样化,继续拉动食品消费总量持续增长。
行业方面:在新的一年中,虽然面临日趋强化的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食品工业部分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的排放仍然较高,原材料、能源、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但是有着历经磨砺积累的技术、管理和企业素质,有着食品业全体员工攻坚克难的决心,开拓进取的雄心,定能在满足市场需求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保持上海食品产业平稳较快发展。
二、市场消费趋势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将带动食品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向着优质化、荣誉化、功能化、方便化方向发展,下列食品制品发展趋势看好:
(一)方便食品。要重点发展冷链、冷藏、常温方便米面制品、主食食品等,要发展速冻肉食菜肴类产品,要开发即食、米粉、米线、鲜湿面、冷冻面团等新产品和相关技术,拓宽加工范围,提升产品档次。要推进传统食品创新发展,从原料品质抓起,采用科学、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保持独有风味,运用现代化的保鲜、包装技术,延长保存期,方便群众消费。
(二)肉类制品。要进一步提升肉、禽、蛋加工水平,提倡发展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将是我国肉制品发展的主要趋势。西式肉制品发展潜力很大。中式肉制品正由传统作坊式制作向现代工厂化生产迈进,在保鲜、保质、包装、储运等方面获得突破,“老字号”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乳制品。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重点发展配方、多脂、脱脂乳粉、乳清粉、干酪等市场需求大的高品质乳制品;开发发酵乳、酸乳等低温产品,以及免疫奶、多菌株发酵奶等。要着力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营养价值和产品质量优的产品,研发按照不同人群需求的运动员专用、航空专用、部队专用、煤矿专用等特殊工种乳品。
(四)软饮料。要研发兼有营养、免疫、调整生理机能、防病、抑制衰老等功效的功能型饮料,规范发展特殊用途饮料和桶(瓶)装饮用水,大力发展茶饮料、茶浓缩汁、速溶茶粉、果汁饮料、醋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谷物代餐饮料,如米乳、玉米、红豆、绿豆、燕麦、薏米、黑米浓浆等。
(五)水产品。要以海洋生物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和低值鱼的加工转化利用为主攻方向,积极发展海洋生物制品等高科技产品,突破超低温冷冻技术和超低温鱼肉蛋白抗冻变性技术,进一步发展精深加工,生产营养、方便、即食优质的水产加工品。
(六)粮油制品。提高优质米、专用米、营养强化米、留胚米等产品比重;提高蒸煮、焙烤等专用粉和营养强化、全麦粉产量;利用麦胚生产麦胚油、胚芽食品,利用麦麸生产膳食纤维、低聚糖;开发玉米主食、休闲食品;发展大豆食品和豆粉类、发酵类、膨化类、蛋白类等新兴大豆蛋白制品,扩大大豆蛋白在肉制品等领域应用;发展脂肪酸、精制磷脂等产品;发展各种杂粮等多混合粉和多谷物食品;着力发展玉米油、米糠油、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样化。开发天然、优质面粉为原料,产品多样、包装卫生、美观、方面、易储藏的面制品。
(七)休闲与旅游食品。休闲食品要朝风味化、时尚化的基础上,趋向健康化、功能化、低热量、低脂肪方向发展。随着上海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来沪游客增多,对旅游食品需求日益增加,发展旅游特色食品深受游客欢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八)营养与保健食品。充分利用粮油等资源开发麦胚蛋白、大豆皂戒、大豆异黄酮蛋白活性肽、米糠蛋白、精制磷脂等产品。充分利用我国特有的动植物资源和技术,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功能功能和有助于肠道健康、抗衰老、增加免疫功能的保健食品,开发功能型、保健型黄酒等。
三、扶持支撑措施
(一)加强科技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应用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机衔接,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开发相融合的投资格局。开展传统米面、杂粮、中餐菜肴、豆制品、肉制品、水产制品等风味保持技术,货架期延长技术和工艺标准化研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研发食品专用机械和设备。加快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举办短训班、提高班、业余班等,加强对现职人员培养,使食品行业中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队伍有较大增加。建议将食品产业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纳入国家和市级科学研究范围,通过科研经费的申请、划拨,解决资金困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促进产品集聚,建设食品工业园区
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吸引大型跨国食品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食品企业入园,建立密切分工协作,配套能力强,专业互补的关联产业群体,整合品牌、市场、技术等资源,
(三)培育龙头企业,建设食品产业园区
进一步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大对龙头企业投资力度,发展综合性食品加工企业,推进企业技术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要构建集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新型食品加工企业,鼓励食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良种和特种原料基地,支持骨干企业通过收购控股、兼并重组做强,中小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形成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大中小企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造就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企业群体。
加强产业集聚,建设现代食品产业园区,要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吸引大型跨国食品企业集团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入。形成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密切分工、专业互补的产业群体。要培育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支撑,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配送、融资平台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
(四)加快转型发展,着力推进品牌战略
以保障民生、满足消费为目标,加快转型发展,走优质安全、多品种、低消耗、高效益的发展道路。要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食品工业企业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坚持深化企业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
要充分发挥现有名牌资源,支持企业依托品牌开发系列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以发挥名牌资源的辐射作用。要加大名牌、品牌企业的宣传力度,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放量名牌效应,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地域优势的新的民族品牌。
(五)推进现代流通,完善食品产业链建设
按照“从田间到餐桌”的思路,食品工业企业应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相互协作,建立以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建设一批基地,发展优质、高效、高产、生态的安全原料基地,形成基地化、规模化、良种化、专用化,确保向食品工业和市场提供优质、绿色、安全农产品。要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发展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积极推广冷链技术、网上交易。鼓励食品经营主体,建立“农超对接”、“场地挂钩”等先进购销方式,支持大型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产销对接。根据市政府今年确定的实事项目之一,加速推进猪肉、水产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建设。
(六)建设诚信体系,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诚信是企业信任的基石。要加快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树立安全诚信为核心,做到“安全为基,诚信为本”,在食品安全管理整体框架建设中,进一步强化突出企业是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把保安全、保民生、促和谐,作为实施扩大内需,促进销售的重要措施。大力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行业自律、诚信为本、自觉抵制不正当竞争和假冒伪劣的商业欺诈,共同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维护食品行业的良好信誉。
(七)加强节能减排,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引导企业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重点在发酵、酿酒、淀粉、速冻食品、肉类屠宰加工等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要加快推广高效节能、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大“三废”治理和废水循环利用力度,减少污染排放。要从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入手,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排放,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水、电、煤资源能源消耗和排放,实行无公害加工,严禁使用有害添加剂。要实现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向预防防范转变,促进行业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发展的产品结构和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
(八)大力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进食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要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改善食品企业传统的生产模式,在大中型企业实现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流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行业走上科学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在新的一年,食品协会要在参与行业规划、行业管理、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健全有效的行业协调和服务机制,为企业和有关方面的技术、信息、质量安全、人才培训、行业交流、展览展销、开拓市场、国际合作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要组织开展行业性和公益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帮助支持有发展潜力的食品企业融资和沟通扶持政策,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争取有关部门对行业发展的支持。同时,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反映行业需求,增强协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影响力,为食品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作者为上海市食品协会顾问 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