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标准亟待规范
2005/7/13 13:39:42 来源: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物的品质或色、香、味、形,以及为防腐和加工的需要而加入的化学合成剂或天然物质。如果一种食品不香、不甜、不好看有谁去买?另外,从健康的角度来讲,一些食品添加剂可以替代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我国现在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共有22大类、1500多个品种。包括:为增强食品营养价值加入的营养强化剂;为保鲜加入的防腐剂、抗氧化剂;为改善品质加入的色素、香料、漂白粉、增味剂、甜味剂、疏松剂等;为便于加工加入的消泡剂、脱膜剂、乳化剂、稳定剂等。使用添加剂的食品主要包括:饮料类(果汁饮料、碳酸饮料等);焙烤类食品(面包、饼干、糕点等);卤制品类(熟肉类、酱菜类);调味品类;方便食品类(方便面、膨化食品等);其他(面粉、食用油等)。可以说,不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几乎没有。
  食品添加剂用于食品行业,其安全性至关重要。按照原料来源和生产工艺划分,食品添加剂可以分为天然产品以及人工合成产品两大类。不管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产品,对人体无毒、无害是食品添加剂的基本特性。很多食品中都含有不同品种的食品添加剂,在日常饮食和生活中,一个人每天都要摄入几十种食品添加剂。如食用油中含有抗氧化剂,豆腐和香干等豆制品中含有消泡剂及凝固剂,面粉中含有防虫剂和品质改良剂,方便面中含有色素和增筋剂,酱油中含有防腐剂和防霉剂,饮料中含有甜味剂和酸味剂,牛奶饮料中含有甜化稳定剂等。可见,食品添加剂已经广泛存在于我们日常消费的食品之中,因此,在使用食品添加剂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性的问题,这就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严把安全质量关,向市场提供优质的产品。
  目前,企业为了使自身食品能保持新鲜可口,并非不能使用食品添加剂,只是要注意量的控制,要确保其在安全许可标准范围内。但是许多企业在量的把握上,都是随手抓,感觉适量就行,并不用仪器去测量。而且,大部分国内企业生产的食品,标签上标注的成分都很简单,特别是食品添加剂成分及含量,最多只注明“天然香料”,具体添加剂含量及名称却只字未提。而散装食品则被商家简易包装后,只在外包装上标产品主要成分,对于色素及其他添加剂等并没有任何标注。据了解,这一系列现象几乎普遍表现于食品行业。其实超标添加食品添加剂早已无处不在,更有甚者,一些非法食品企业不按规定操作,出现滥用添加剂的情况。据了解,目前我国超范围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是面粉处理剂、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
  刀无罪,以刀伤人就有罪。食品添加剂无罪,但过量或将化工用品代替食品添加剂掺加在食品中就是“有罪”。
  分析其原因,其中一点就是防范不严密。目前,对于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食品企业在产品出厂时对食品添加剂进行相应的检测,在遇到无法检测的情况下就会委托质检部门进行检测;二是质检部门每半年会对食品进行一次抽检,但是并非每批食品都要检测。抽查结果将反馈给企业或委托方即上级主管部门,再由委托方按抽检结果公布,但其中也存在不公布的情况。国家推行的3C标准,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在各种添加剂指标上没有具体强行规定,要做到防患未然只有出台更高级别的认证体系。   
  此外,缺少监管规则也是导致食品添加剂超标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主要是消费者对添加剂的不了解让厂商见缝插针。由于没有明确的监管规则可供遵循,监督部门认为只要是食品添加剂不超标,就不算不合格食品。这也是导致食品添加剂泛滥的关键。
  在此情况下,新的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出台显得尤为迫切。
  为了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国家卫生部已制定了各类食品添加剂的LD50(表示食品急性毒性的大小)和ADI(人体每天允许摄入量),并出台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
  根据最新公布的《全国食品标准2004—2005年发展计划》,我国将对现行加工食品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在两年内进行彻底整顿,合并部分标准,一些过时的标准将被淘汰。同时,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将从目前的23%提高到55%,从而减少国际贸易中标准不统一造成的障碍。根据计划,今年将在标准中明确列出所有禁止添加物质的名单。检测食品的质量时,将首先检测产品中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质。
  食品添加剂大多有毒,“天然”也不等于无毒,若超量使用,更可引起中毒。因此各食品加工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量使用,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相关信息
  • 网站二维码
  • © 2014 版权所有:上海食品网 本站所发布的所有新闻、信息、图象均归上海食品网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08室 电话:62291296 技术支持:上海商情
    备案号:沪ICP备05004888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