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三)
2005/7/13 13:50:03 来源:
  4.脱臭、脱苦和脱色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以用于提取羊肉的膻味物质、柑橘汁的苦味物质,以及辣椒的辣椒红素,达到脱臭、脱苦和脱色的目的。

四.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又称微胶囊包埋技术,或微胶囊造粒技术。所谓微胶囊包埋技术是将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包埋在一个微型胶囊内,成为一种固体微粒的技术。该技术能够使被包埋的物质与外界环境隔离,有效地减少被包埋物质向环境的扩散和蒸发,掩盖被包埋的物质的异味,最大限度地保持其原有的色、香、味,理化性能和生物活性,防止营养成分被破坏,并具有缓释的功能。
  用于制造微型胶囊的材料称为壁材,被包埋的物质称为芯材。常用的壁材有变性淀粉、环状糊精、纤维素、蛋白质、脂类等。在食品方面,常用的微胶囊化方法有挤压包埋、喷雾干燥、空气悬浮、离心挤出、旋转悬浮分离、凝聚等。该项技术已经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现简述如下:
  1.饮料工业
  该技术在饮料工业中可用于生产微胶囊复合果蔬饮料。产品富含叶酸、维生素C、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具有色泽明快、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稳定性强等优点。
  2.乳品工业
  该技术在乳品工业可用于生产微胶囊果味奶粉、姜汁奶粉、可乐奶粉、发泡奶粉等。产品具有独特风味、不结块、冲调性好、保质期长等优点。
  3.糖果工业
  该技术在糖果工业可用于糖果的调色、调香、调味,以及糖果的营养强化和品质改良。采用该技术生产出的糖果,具有色泽鲜亮持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残品保质期常等优点。
  4.调味品工业
  该技术在调味品工业可用于将普通酱油、醋、液体香精、香料等,与其他营养成分一起,制成微胶囊固体粉末状调味品。产品具有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便于携带、使用方便、稳定性好等优点。
  5.食品添加剂的应用
  目前,该技术主要用于包埋稳定性差的甜味剂、色素等。例如,用于包埋阿斯巴甜。既能大大提高阿斯巴甜的稳定性,防止在高温烘烤过程中分子被破坏,导致甜味的丧失;又可以使其慢慢释放,充分发挥作用。用于包埋色素,既可改善溶解性能,又能提高稳定性。该技术也用于生产微胶囊化的面团品质改良剂、用于肉制品及其他方面微胶囊化酸味剂等。

五.超微粉碎技术 
  超微粉碎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代,是指利用机械或流体动力学的方法克服固体内部凝聚力使之破碎,从而将3毫米以上的物料颗粒粉碎至10-25微米(1微米=10-6米)的一项物料加工的新技术。常用的粉碎设备主要为气流磨和高速冲击磨。 
  超微粉碎的最终产品是超微细粉末,具有一般颗粒所没有的特殊理化性质,如良好的溶解性、分散性、吸附性、化学反应活性,以及易于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等生物学性质。因此,超微粉碎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许多领域。现简述如下:
  1。提高食物资源的利用率
  小麦麸皮、燕麦皮、玉米皮、玉米胚芽渣、豆皮、米糠、甜菜渣和甘蔗渣等,含有丰富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具有很好的营养价值,但由于常规粉碎的纤维粒度大,影响食品的口感,而使消费者难于接受。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可以明显改善纤维食品的口感和吸收性’从而使食物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丰富了食品的营养。果皮、果核经超微粉碎可转变为食品。蔬菜在低温下磨成微膏粉,既保存全部的营养素,纤维质也因微细化而增加了水溶性,口感更佳。
  一些动物体的不可食部分如骨猪、蛋壳、虾皮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磷脂质、磷蛋白,能促进儿童大脑神经的发育,有健脑增智的功效。鲜骨中含有的骨胶原、软骨素等,有滋润皮肤防衰老的作用。鲜骨中还含有维生素A、B,、B2、B12等营养成分。钙、铁等在鲜骨中的含量也极高。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可以将它们进行多级粉碎加工,制成泥状或粉状食品,既能保持95%以上的营养素,而且营养成分又易被人体直接吸收和利用,吸收率可达90%以上。
  传统上用开水冲泡茶叶,但是人体并没有完全吸收茶叶的全部营养成分,一些不溶性或难溶的成分,例如维生素A、K、E及绝大部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罗卜素以及部分矿物质等,都大量残存于茶渣中,大大影响了茶叶的营养及保健功能。如果将茶叶在常温、干燥状态下制成粉茶,使粉体的粒径小于5微米,则茶叶的全部营养成分易被人体肠胃直接吸收,用水冲饮时成为溶液状,无沉淀。 
  2。生产新型功能食品或添加剂
  (1)纤维食品
  纤维素被现代营养学界称为"第七营养素" ,它可作为食物填充剂或生理活性物质,是防治现代"文明病"和平衡膳食结构的重要功能性配料。因此,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是提高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借助现代超微粉碎技术,使食物纤维微粒化,能明显改善纤维食品的口感和吸收性。
  (2)补钙食品
  动物骨、壳、皮等通过超微粉碎后得到的微粉状有机钙,比无机钙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这些有机钙可以作为添加剂,制成高钙、高铁的骨粉(泥)系列食品,具有独到的营养保健功能,因此被誉为"21世纪功能性食品"。当这些有机钙粉(包括珍珠粉)的粒度小于5微米时,可添加到某些缺钙食品(如豆奶等)中。  
  (3)新型食品添加剂
  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制成甲壳素。蟹壳、虾壳、蛆、蛹等的超微粉末,可用作保鲜剂、持水剂、抗氧化剂等,改性后还有许多其他功能。
  3。改变传统工艺
  超微粉碎技术可以改善食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使部分食品加工过程或工艺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如速溶茶生产,传统的方法是通过萃取,将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然后浓缩、干燥,制得粉状速溶茶。现在采用超微粉碎仅需一步工序便得到粉茶产品,既彻底简化生产工艺,又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再如豆粉的生产,传统的工艺是先将大豆浸泡,然后破碎、去皮、细磨、脱水、干燥。如果采用干法超微粉碎技术,大豆不需要加水浸泡,便可直接破碎、得到超微豆粉产品。这样,既保留了豆皮的营养,又大大节省能量。
  4。软饮料加工
  利用气流微粉碎技术,可开发出的各种软饮料,有粉茶、豆类固体饮料、超细骨粉配制的富钙饮料,速溶绿豆精等。如果将茶叶在常温、干燥状态下制成茶粉、使粉体的粒径小于5微米,则茶叶的全部营养成分易被人体肠胃直接吸收,可以即冲即饮。乌龙茶、红茶、绿茶的茶粉还可加入到各种食品中,从而加工出一种全新的茶制品。
  在牛奶生产过程中,利用均质机能使脂肪明显细化。若98%的脂肪球直径在2微米以下,则可达到良好的均质效果,口感好,易于消化。植物蛋白饮料是以富含蛋白质的植物种子和各种果实为原料,经浸泡、磨浆、均质等操作单元制成的乳状制品。磨浆时用胶体磨磨至粒径5-8微米,再均质至1-2微米。在这样的粒度下,可使蛋白质固体颗粒、脂肪颗粒变小,从而防止蛋白质下沉和脂肪上浮。
  5。生产巧克力
  巧克力必须具有细腻滑润的良好口感,因此巧克力配料的粒度不能大于25微米。当平均粒径大于40微米时,巧克力的口感就明显粗糙。因此,只有超微粉碎加工巧克力配料才能保证巧克力的质量。瑞士、日本等国,主要采用五辊精磨机和球磨精磨机。
  6.生产调味料
  将调味品加工成微粉状食品,巨大的孔隙会形成集合孔腔,可吸收并容纳香气经久不散,这是重要的固香方法之一。因此,超微粉末调味品的香味和滋味更浓郁、突出。超微粉碎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加工方法,可以使传统调味料(主要是香辛料)粉碎成粒度均一、分散性好的超微颗粒。由于香辛料微粒粒径的不断减小,其流动性、溶解性和吸收率都有所增大,调味效果也得到改善。 

六.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在90年代初迅速发展并引发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纳米技术同样也使传统产业,如食品、染料、涂料等,发生“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现将纳米技术在食品工业的应用简述如下:
  1.用作食品包装材料 
  传统的食品包装经常使用的一种聚酰胺塑料薄膜,是用普通聚酯胺6(Piti,即尼龙6)制成,可使食物与空气隔绝开,避免氧化作用使食物变质。但它对氧气、二氧化碳的阻隔性并不理想,对水的阻隔性则更差。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制成的聚酯胺6纳米塑料(NPA6),其氧气透过率与PJfi相比可降低一半,水蒸汽的透过率也降低了V3以上。用其来包装食品,就会大幅度延长香肠、火腿等食物的保质期。 
  纳米包装材料也可以用作瓶装材料。目前啤酒依然采用玻璃瓶包装。玻璃啤酒瓶脆、硬、重,携带与启用都很不安全。而且,玻璃的生产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但传统的塑料瓶包装只能使啤酒的保质期达到1个月。采用纳米塑料制成的啤酒瓶的阻隔性较普通的PET瓶有很大改善,符合食品包装的要求。把啤酒装在这种NPET瓶里保存了四五个月后,啤酒的口味与新鲜啤酒没有明显区别。有望代替玻璃啤酒瓶。
相关信息
  • 网站二维码
  • © 2014 版权所有:上海食品网 本站所发布的所有新闻、信息、图象均归上海食品网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联系地址:上海市新闸路945号308室 电话:62291296 技术支持:上海商情
    备案号:沪ICP备05004888号-16